首页 > 赛事公告 > “电视中的真善美”征文活动评选结果公示
“电视中的真善美”征文活动评选结果公示
2021年8月3日 13:29  来源:上海市民文化节公众号 选稿:夏馨

  “真善美”征文系列活动是上海市民文化节的品牌活动。多年来致力于推动市民参与文化艺术活动,提升艺术欣赏水平和写作水平,获得艺术素养的提高。

  今年,上海国际电视节携手上海市民文化节和QQ音乐,全面升级“电视中的真善美”市民主题征文活动,获得了广大电视迷朋友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经专家组认真评选,现对此次征文和微评评选结果予以公示。此外,播客类影评评选结果将于8月上旬通过QQ音乐的微信公众号进行公示。

  【征文佳作】  “妙笔生花”奖

  以青春火焰点亮青春中国 作者/刘千辰

  那是一个鱼龙混杂,包罗万象,风雨飘摇的年代;那是一段荡气回肠,可歌可泣,震动山河的革命史诗。如今,历史已静静流淌过百年时光。回看那烟沙弥漫的年代,那一张张意气风发的坚定面孔,一个个奋臂高呼的青春身影,不仅没有离我们远去,反而随着《觉醒年代》的热播而再一次鲜活起来。

  电视剧《觉醒年代》拍摄历时三年,剧本筹备六年,近十年的拳拳匠心,终于生动再现了我国从1915年到1921年的那段激情澎湃的历史。其惟妙惟肖的镜头语言和别出心裁的叙事手法,更让身处新世纪的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

  有很多人认为觉醒年代是一部高燃神剧,我却认为觉醒年代的基调是悲凉的。这份悲凉源于那段不堪回首的真实历史。愚昧,麻木,遍地鲜血,不见前路,那是一个何其糟糕的年代!记得张勋复辟那一集,黑暗而寂静的街道上,家家户户门窗紧锁,只有一位盲人老者和一个幼童相依而行。老者听见军队的脚步声,先是一愣,随即高兴地拉起了手中的二胡;而紧紧依偎在他身边的孩子却睁着一双无助、恐慌的眼睛哭泣着。张勋复辟,共和灭亡,长者笑,幼者哭!导演以老者比喻旧文化,以孩子指代新思想。在这摸索前行的茫茫黑夜中,二者与浸染着鲜血的封建主义狭路相逢,一方高奏凯歌,一方却无言悲戚。这鲜明的对比,强烈地冲击着观众的心灵。当镜头特写到列队跑过的士兵时,我们以幼童的视角,清晰地看到了他们脸上的麻木和冷漠。面对这一悲一喜的两人,他们无一不是面无表情,恰似那时千千万万尚未接受思想启蒙,冷眼旁观国家兴衰的国民。导演用一组简简单单的画面,生动展现出了那时千疮百孔的社会现实。

  这让我们如何能不感慨,中国今天的光明是怎样的来之不易!每一座崛起的高楼,每一艘腾飞的火箭,都是以无数个消失在黑夜里的青春背影为代价的。那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凝结着无数中华儿女热血沸腾的青春岁月。他们生于最落后的年代,见识过这个民族最屈辱的时刻,可是他们从没有艳羡国外的强大,更没有放弃自己的祖国。剧中,有一个片段令我印象深刻。陈独秀的长子陈延年在码头吃饭时,小心翼翼地放生了一只掉落在碗里的蚂蚁。看着蚂蚁在青草上攀爬,他的脸上露出了少年人最真挚的笑容。这个笑容如冬日的暖阳一样温暖了我的心扉。生如蝼蚁,谁怜之?唯有这些最先觉醒的人,他们最先感受到这个民族的苦难,所以最先站出来,为了那些卑微如蝼蚁的人们能拥有人的权利,人的快乐,人的尊严;为了中国能不再任人欺凌,他们怀揣着十年饮冰难凉热血的一腔孤勇,凭借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英雄气概,用自己的全部青春全部信仰换来了新中国的晨曦。

  小小的蚂蚁,代表的不仅仅是劳苦群众,更是每一个见识过这个国家的腐败却依然用最深沉的爱恋亲吻祖国伤口的人。他们本可以偏安一隅,选择养尊处优的生活,却毅然决然地走入风雨,燃烧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对国家的真诚,对人民的善意,对社会主义的美好理想,促使他们成为了民族的脊梁。这份信念,这份热忱,就是那个年代对“真善美”最好的诠释。他们坚信,蚍蜉虽小,却可撼树。只要你光明,中国就会光明;只要你强大,中国就会强大;只要你青春,中国就会青春!

  还记得张勋复辟时的那位老者和那个孩子吗?前路是漆黑的,军队是可怖的,但孩子的衣裳却是鲜红的,就像一株小小的火苗,尽管这火苗是弱小的,初生的,但它终有一天会形成燎原之势;而一旁的长者,任凭他手中的二胡拉得再欢快,也不过是一个暮气沉沉的老人。这暗示我们:中国的未来必然是一片光明的!

  百年前的那群青年,以青春的昂扬热情换取了今天的繁荣昌盛;百年后的我们,同样要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身处哪个年代,无论处境怎样艰难,我们都要以青春之火焰,点亮青春之自我,青春之中国,青春之宇宙!


  在人性纵深处动容动情动心 作者/王玉迪

  中国人曾经做过很多伟大的工程:万里长城、京杭运河、三峡大坝、南水北调……但“脱贫攻坚”却是一个更为艰巨、更为困难也更加伟大的历史工程。今年热播的扶贫剧《山海情》便是以此为主题的代表佳作。

  电视剧在茫茫戈壁、连绵沙丘的宁夏腹地展开,涌泉村的居民们住着黄土胚搭建的房子,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去开垦荒地,往来于黄沙漫天的环境中……电视剧中充斥着灰黄色,这是黄土高原唯一的颜色,树木的绿、天空的蓝、河水的清都被淹没在代表戈壁的土黄色之中。剧名中的“山”是指宁夏,这里丘壑林立,充满着飞沙走石,大山封闭着道路,几乎与世隔绝。天气恶劣、水土流失,在这“求天无路,告地无门”的绝境中,唯一能依靠的只有“人”本身。是的,这是一部关于人的作品,是对人类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精神的称赞,是对人性中最伟大、最美丽部分的颂歌!

  一、影像真实追忆历史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山海情》非常注重真实性的表达。西海固的贫穷是那么令人震撼,这个号称苦甲天下的地方,发生着许多即荒诞又真实的故事。电视剧开篇,观众便跟着刚毕业的马德福,看到了一个上世纪90年掩盖于漫天黄土中的涌泉村,这里的人穷到要和兄弟三人分享一条裤子、为了一头驴和两只羊就要卖掉亲生女儿。村民们以红薯干为主食,从来没见过蘑菇,每个人演员脸上抹不掉的高原红造型。这种穷困并不是仅仅存在于书本或者别人的口述中,电视剧以漫天黄土的环境展现,还原现实的道具,把贫困之苦写在每个村民脸上,展示在每一个镜头前,也走近每一个观众的心里。电视剧《山海情》以贴近现实的扶贫生活深度还原20世纪90年代的生活现状,唤醒观众对于该时期历史的记忆。

  二、人性光辉照耀你我

  电视剧《山海情》不仅展现脱贫攻坚的真实与艰难,同时也将一批淳朴善良、勇于尝试、不轻易放弃的青年人的形象描绘的栩栩如生。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那一个——水花,被生活不断压迫,却依旧笑着坚强站起来的女性角色。对着她在她的笑容之下,却隐藏着她曲折的命运。水花十分聪明,但因家庭原因早早辍学,父亲李老栓拆散水花和得福,为了水窖和牲口,把她许给了一个从没见过面的男人。当她有机会自己跑出涌泉村,但还因担心父亲,最终还是选择了回去。当丈夫永富因打水窖而没了腿,水花也一直不离不弃,用板车拖着残疾的丈夫和年幼的女儿,走了七天七夜,不惧风沙与黄土,她以一己之力顶起整个家。在和得宝一起种菇的时候,嫌苦不嫌累,脏活累活抢着干,不要求金钱汇报,只想努力学技术。水花的命运是曲折的,但水花从没怨天尤人,她总是微笑着的,虽然这个笑容包含着心酸,她微笑着面对这些困难,坚定的把自己的日子越过越好。水花的无私性格离不开九十年代那个特定环境文化的孕育,水花情感的内敛与坚韧的抗争,其展现出的真挚的情感让观众不由的为她而感动,对她动容。在《山海情》播出之后,水花也被大众喜爱,一方面大众为她和得福遗憾的感情而心疼,另一方面又是赞叹、钦佩和她对命运的不屈服。她的善良温暖着观众、她的坚强感动着观众,她是观众心中最美的女性角色。

  三、奋斗精神歌颂希望

  “未来是什么?未来就是还没有来。”电视剧开篇便借着张主任口中说出吊庄跑回村的人民的心声。无论是对于贫困的百姓还是大家来说,最害怕的不是身体上的苦,而是精神上的没有希望。在特定环境下人物潜藏的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奋斗不止的积极心态更是《山海情》的独到之处。通过将一个个落地的实事摆出来,展示马得福一点点的带领村民克服困难,从通水,再到通电,从荒地里长出庄稼再到搭大棚种出一颗颗蘑菇,村民们的日子一天天变好。同时又从一个个次要角色抓起,比如水花从被父亲因一头驴、两只羊卖到隔壁村到当上了村里的妇女主任,为村子作出贡献,最后开起小超市,把自己的小家过的越来越好。又比如马得宝从文化水平低只能去工地打工被人骗到黑煤窑再到洗心革面,认真做事,认真种菇、踏实肯干最后成立工程队走向富裕,还有很多很多......正是对西海固这些众多个体转变的形象描写,使得观众能够从人物中感受勤劳善良与坚韧吃苦、永不放弃的精神,这些不仅让剧中人有了希望,也让现实中的观众有了信仰。

  正如习总书记曾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示:“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山海情》虽然只讲述了全国脱贫攻坚中的一个地区,但是却能够带领观众以小见大的展现出在全国脱贫攻坚的事业中千千万万个努力的人们,让广大观众得到共情。


  戏如人生装好人生这台戏 作者/金莹

  阅完陈彦的《装台》,唏嘘好一副西京城的人生百态;看完搬上电视的《装台》,更感叹好一台人生的戏!

  开场,就是一座立体老城小镇——闹闹腾腾的市井杂语、哗哗啦啦的美食烹饪、来来往往的男女老少。在这样画卷中,更为真实、鲜活的人物一一登台:

  顺子——不顺的人生也要活出个“顺”样

  张嘉译扮演的主人公顺子名顺,活得并不顺——两个女人接连离他而去,留下性格乖张的女儿菊;为了生计,他要腆着一张脸、忍气吞声地去讨好上头的人,自己得了病也不舍得去医院好好看……张嘉译略着背、扶着腰走路的模样淋漓尽致地演出了顺子这“不顺”的一生。

  但就是这样不顺的“顺子”,却努力地去要去活出个“顺”样——他收养没有血缘关系的女儿韩梅;他刚和素芬在一起时便把自己的钱交给她管;他为工友们不辞辛苦地奔波讨钱;他在工友去世后帮忙照顾其妻女……时而忍让、时而奉承,时而沉默,皱纹里挤出的笑容藏着生活的辛酸,腰背上扛起的责任顶着卑微的生计。但是,也就这么一个人,装台缺不了他,家人缺不了他,最后一切又慢慢地“顺”起来……

  看着顺子在荧屏上卖力地生活,既为他被生活折磨而心疼,也为他忍着活下去而钦佩。在外人看来,他的生活早已千疮百孔,但是“活下去”是他的人生信条。顺子当然也是幸运的,他用粗糙的双手在朴实的人生底色上营生,他用装台的经验为自己获得工友的尊重、导演的认可,装台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寄托,音乐响起,大幕拉开,再不顺的人生也风生水起。

  不顺的人生有千百样不同,顺意的人生有一样相同:做一份活,好好干下去,为了自己,为了他人,好好活下去。

  素芬——再“素”的女人也能散发“芬芳”

  闫妮饰演的蔡素芬可谓是剧中的一道“白月光”。剧中的她常常一身素衣,整洁娴静。脸上的表情淡然而又节制,在被菊挑衅时,她不语;在被他人误解时,她还是不语,乍一看好一个木讷的女人,可是她的故事全藏在了她看似一“素”到底的生活背后:受过良好教育、原本是中学老师的她,因为前夫犯罪,她选择离开,来到西安开始新生活。遇到顺子这么一个老实的男人之后,她本想就这么把日子素雅地过下去,但是无奈于生活的波折,她选择再次离开,办起了托管所,安静度日。

  生活是不会亏待这么一个温婉善良的女人的。瞧,她坐在顺子三轮车后时的笑容——干净纯澈,这就是她要的简单的幸福;她欣赏顺子等人搭好的台时两眼放光——兴奋欣喜,这就是她要的理想生活栖息地;她在面对菊理解她后唤她一声“姨”时眼睛里闪动着光——感动欣慰,这是她要的理解和尊重!最后,她回到顺子身边,依旧是无言,刹那间四目相对之间,一切尽在不言中——放不下的人,终究还是要执手到老,一起过下去。

  所以,蔡素芳的“素”不是简单的不敢言语,而是智慧的低调、善意的隐忍、独立的面对,这是她的生活法则,也是为她获得最后“芬芳”的砝码。

  生活容不得我们选择生处鲍鱼之肆还是芳兰之室,但是保持一颗简单的温和之心,总能获得一些眷顾,润物细无声,日久嗅芬芳。

  有的时候,活得“素”一些也不失为一种处世方式,尤其是对女人而言,艳丽终会绚人耳目,以“素”之形、“素“之心对人待事,或许也能散发出令自己和他人都舒服的芳香。

  墩墩——用“敦”实的心收获成“吨”幸福

  墩墩,人如其名,胖墩墩的外表,憨憨的笑容,会点小武功,看上去有点傻,心里只有一个简单的愿望——装台赚钱娶媳妇。为了这个目标,他言听计从地听别人使唤,将所有的钱藏在枕头下面,虔诚地去买彩票,可是相亲结果总是不了了之。就是似乎娶不到媳妇的人,最后娶回了漂亮性感的钢管舞女郎“手枪”。打动佳人芳心靠不仅仅的是墩墩的无比走心的话:“谁说我没诚心!我得遇到个好女人,要不然对不起我后半辈子”…..还有他直来直往的态度:认准了一个人后一个劲地对她好,最后他和“手枪”在一起,心甘情愿地被人管,还有了“小墩墩”,脸上笑成了花,真是让人为这个敦实的汉子收获到的成“吨“的幸福鼓掌。

  墩墩收获到幸福是因为他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并且心无杂念、从不放弃地去尝试,敦厚的模样背后是他踏实的干劲和敦实的内心。

  有的时候,不是我们得不到幸福,而是我们不愿意蹲下来,好好等一回,实在地付出一次。

  当然,剧中还有些看上去不那么“好”的人,共同穿梭其中,恰似一道生活的幕布,合成了我们身边的甲乙丙丁:有缺点,有不如意,但还是竭力地拼装着是属于各自的生活的台。

  “生活虐我千万遍,我却待生活如初恋”片尾曲响起,幕布拉上,大戏结束,装好的台要拆,新的台等着装……人生就是这般如戏般周而复始,有多少苦痛愁,就有多少善美真。戏会散场,人生不散场。


  金银潭医院的生死80天 作者/程聪

  纪录片《金银潭医院80天》,荣获第27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纪录片。这让我想起了2020年那个春节,在疫情还不是很明朗的情况下,武汉已经开始了封城。其实金银潭医院在武汉并不是一家著名的医院,甚至很多武汉人都没有听说过。但是疫情一夕发生后,这里却成了抗击疫情的第一道防线。

  这部纪录片总共拍摄了80天。从1月20日,钟南山院士证实,新冠疫情存在人传人的现象。一直到6月30日,最后一名武汉本土病人离开金银潭医院,历时刚好80天。这80天时间是武汉乃至全国疫情最严重的时期,人们甚至还弄不清,这到底是一种什么疾病。谁也不知道,灾难什么时候会降临。未知,恐惧,无助的情绪,都在这座被封锁的城市里,不露声色,平静到令人可怕。国家卫健委每天都在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各种数字。但是这些冷冰冰的数字背后,是一条又一条鲜活生命的逝去。有人说,时代的一粒沙,落到个人的头上,就是一座山。个人的生命,面对时代的洪流而言,真的太渺小了。而这部纪录片,则让人们来到了金银潭医院,来到ICU的病房,直面病人和他们的家属,感受一下新冠疫情对个人和家庭带来的巨大伤害。

  纪录片中,拍摄了一位凤凰卫视派驻在武汉的特约记者,事实上他就是武汉人。他在武汉生活了30多年,突然却发现武汉变成了一座陌生的城市。就在他接到采访任务后,他的父亲执意要和他一同前往,为他开车。很不幸的是,他们一家人都感染上了新冠病毒。由于症状出现时间的早晚,严重程度的不同,同一个家庭的患者可能会被分散收治到不同医院,同在一座城市,却无法取得联系。而记者的一家人正是被分散在武汉的三所医院中,包括金银潭医院,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

  纪录片中有很多病房里抢救的镜头,病人感到呼吸困难,用了各种呼吸机和抢救仪器还是不能缓解症状,而多数的病人还并不清楚,自己得的是一种不知病因的新型冠状病毒。所以医生就利用无知者无畏的心理,给他们很多安慰。由于被收治在不同的医院,很多病人跟自己的家属失去了联系,连用手机视频通话都成了奢望。更可怜的是,有的病人失去了家中好几位亲人,可自己仍然毫无所知。毕竟稳定的情绪对于病情的救治是最重要的。纪录片中说道:“医生倾其所有,病人毫无保留”,因为医院里使用了一种叫ECMO的终极抢救手段。一旦使用,这就成了危重病人最后生的希望。

  这部纪录片中最感人的情节,莫过于遗体捐献。因为大多数新冠病逝者在生前并没有留下遗言或遗嘱,所以只能由他们的家人代为决定。这是一个非常难做的决定。金银潭医院成功地动员了11例尸体解剖,因新冠肺炎逝世的患者有320位,其中18个家庭捐献出逝者的遗体,用于医学研究。新冠肺炎比2002年的SARS来势更猛,治疗难度也更大。怎样开展研究?就一定要对病例进行遗体解剖。凤凰卫视驻武汉记者捐献了父亲的遗体,他的母亲说:你父亲住院这么久,有很多力量投入进去,去救治,那么捐献他的遗体,如果能够帮到更多人,如果能够为这个疾病的研究做一些事情,是不是考虑一下?因为那是记者的爸爸,当妈妈当时提出来这个事情的时候,记者无法回答是或不是。但是他必须做出这个决定,不管能不能下定决心。片中有一句话:“遗体捐献对于还在医院守候煎熬的病患,这是逝者留给他们最后的温暖。”

  记者的父亲病逝后,他在朋友圈留下这样的文字:朋友告诉他,父亲的病房会有阳光照进来,于他那里有过希望,但现在是一片废墟。他要做的不是把废墟抹平铲净,而是把它保存下来,不会忘记,不要忘记。然后在它旁边,重新开辟一块新的土地。逝去的人终究已经逝去了,活着的人还是要好好地活着,这才是给逝去亲人最大的宽慰。

  这部纪录片另外一大特色就是对于生和死的比较。正当有人逝去的时候,有病人的家中,却有新生命的降生。本来在医院中,有人出生,有人去世,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可是放到纪录片中,放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就显出更深层的意义,耐人寻思。中国人向来喜欢给孩子的名字里留下时代的印记。不知道在这80天中,武汉出生的孩子里,有没有叫冠生或者疫生的。

  截至6月30日,金银潭医院共收治新冠肺炎患者2894人,治愈出院2574人,死亡320人。

  截至6月30日,武汉市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50,340例,累计死亡病例3869例。

  截至6月30日,武汉最后一例本土病例,终于出院了。这并不意味着疫情在武汉的终结。因为新冠的病毒实在太狡猾了,还会有很多输入型的病例。在武汉,疫情也有可能反复。

  纪录片最后的题记是:仅以此片献给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武汉,正是这样一座城市。当来势汹汹的疫情席卷这座城市的时候,武汉关闭了离汉通道。但是全国人民对于武汉的支援,并没有因此断绝,武汉也从来没有遇到物资供应紧张。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在全世界的瞩目下,以最快的速度兴建而起,提供尽可能多的床位。这就是中国的速度。让我们记住这个名字:武汉金银潭医院!


  医疗扶贫,不寻常的温暖关怀 作者/郑学创

  脱贫攻坚,常看到或听闻的是《山海情》模式,通过帮扶,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而新近观看了纪录片《劳生不悔:云南怒江篇》,让我见闻了脱贫攻坚的另一面。该片以医疗扶贫的视角切入,将镜头对准云南怒江州的崇山峻岭的偏远处,闪现着珠海医疗组管延萍、谢成成、张帼卿三位医生的身影,记录了他们主动请缨到怒江州参加医疗扶贫,翻山越岭为乡亲们送来健康,不辞艰辛登门检查,并帮助建立了当地的儿科门诊和完善了妇幼医疗体系的过程,为我们勾勒出一幅脱贫攻坚的生动画卷。我们随镜头追踪着他们事迹,叙事般的影像展现了当地独特的人文地理、民俗风情,也展现了当地医生、病患在医疗扶贫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这是一种温暖的关怀,始终凝结于全片,足够温暖,柔化人心。

  看完这两集,影像记录下的这一暖心过程,会发现看似平常的工作从来都不缺乏感动的故事,会让“此时”有了深描。该片的记录风格在通过深度跟拍,让人物自然的对话,工作自然的开展,使三个医生的形象渐渐饱满起来。忠实记录和展现对象,让观看的层面有了亲临感和揭示出深义的认同感。由此,来进一步探索和彰显医疗扶贫的过程对贫困乡民的人文关怀。

  《劳生不悔:云南怒江篇》的镜头推移很慢,叙述式的记录很有耐心,这一点成就了作品的真实质感。在镜头中,帮扶医生值班出诊的一天,普通且令人动容。交替穿插着叙述,记录三位医生这一段特殊的工作。片中有许多细节无心插柳,却触动人心。我们望见管延萍躬行的身影,她时常背着医疗设备,带着学生走在崎岖的山路。走走歇歇,还生怕磕坏她的宝贝B超机,一路艰辛。把简陋的木屋作诊室,没有信号,全靠人工通知。如此条件下,她们开始着一天的工作,做B超,做着基础的健康诊断;我们看到谢成成每天接诊许多患儿,参与急症患儿的抢救。他到大山深处的独龙江出诊,曾将濒危的患儿从死亡中抢救过来。出诊的同时还不时的通过电话远程指导乡村医生;我们见到张帼卿出场是在一个妇科手术台上,她以精湛医术大大降低了当地孕产妇死亡率,还教会当地人如何防治常见病。这些精准而客观的镜头,真实展现帮扶医生日常工作的忙碌和治病救人的辛苦。同时也看到三位医生定期义诊走遍了怒江乡镇,身体力行,用坚定的脚步丈量着,将医疗扶贫的信念、治病救人的精神与医者仁心的情怀挥洒在深山峡谷之间。

  值得一提的是,《云南怒江篇》不回避当地缺医少药、基础医疗条件欠佳,实际的医护力量缺失,医务人员半工半农等问题。这样的笔触,既保证了纪录片的真实性,又通过影像,建构“建设性”叙事,探寻医疗扶贫的现实问题和解决之道。片中揭示了医疗扶贫中的一个理念,即帮助当地建立学科规范流程、培养相关医护人才、普及健康知识的理念。这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扶志与扶智。在这八十分钟的影像中,我们不时通过叙述和场景见闻着:在管延萍的努力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在当地逐步推行,健康观念日渐深入人心;谢成成不断地提出儿科脱离内科,帮助贡山县医院设立儿科专科门诊,培养专科医生,更有效地开展救治工作;张帼卿写模板,到七家卫生院开展业务培训和救治宣讲,并教会当地医生使用更加先进的医疗设备。她说:“救活一条鲜活的生命,尤其在交通不便,是非常重要的,起码做我们能做的”。在两地政府的支持下,心系怒江的帮扶医生,他们建立并留下的较为成熟的医疗体系,得到不断改善,夯实着基础,使当地的医院医生也能为大山的百姓提供优质医疗。

  《云南怒江篇》除了说事,也注重写情。镜头下的人物都很接地气,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回放着纪录片,我脑中一直浮现出暖心的画面:管延萍面对原本不善与人沟通、对人戒备的患者,她不嫌脏,帮他洗头,使病人面貌一新。而一根棒棒糖,让病人对她们建立起深深的信任。最动容的是,当管医生与病人挥手告别时,镜头里俩人都伸出的手,轻轻地碰触,然后是患者的特写,笑得可欣;谢成成回访曾经抢救过的患儿,渐渐健康的孩子围着这位穿着白大褂的爷爷转,孩子的表达很有亲热感;张帼卿含着热泪叙述着因扶贫工作的繁忙,没法在父亲弥留之际陪伴身边的遗憾;还有动容的是告别之时,彼此依依不舍地拥抱,临别之语叙满了的深情厚谊。这些情,通过人文地理的背景运用,起到了烘托氛围、表达情绪的作用,使画面叙事在张弛有度中传情达意。

  “劳生”是扶贫医生帮扶的辛苦劳累的过程,而“不悔”是他们为缺医的山区改善看病难的奋斗的过程,这些平凡人物的故事是鲜活。张帼卿说的好:“因为我喜欢,所以我留下,不是我们的思想境界有多高多高,没有想过我做这件事究竟有多么伟大,或则对自身有一个什么帮助”。是啊,他们的苦乐、得失,无须粉饰,自有力量。我以为,正是这种有血有肉、有泪有笑的形象,才显得真实且动人,他们是这个时代不平凡的普通人,并且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我想,这就是《劳生不悔》真正想要带给人们的温暖力量。


  一生所求不过爱与自由 作者/杜高敏

  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上高中时爸爸才买了一款屏幕很小的松下电视机。我就是蹭邻居家电视机长大的,印象中那时候特别是暑假档有很多好看的武侠、古装、仙侠剧,但对于现代剧的印象只停留在了《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那会夏天晚饭后,等新闻联播播完就守着看黄金档,每晚播两集,九点左右结束后顶着月光或打着手电筒摸回自己家。2004年《血色浪漫》播出的时候我十岁,十年后在大学朋友(此人反复重温这部剧不下十来遍)的引荐之下,我才开始看这部老剧,与它结缘。

  2014年是我从重庆偏远郊区的中学考上上海的大学念书的第二年,第一次在离家这么远的地方独自生活学习,新的环境、新的事物和新的人带来的一次又一次心理冲击,《血色浪漫》这部剧帮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并直接影响到我应该选择怎么样的人作为我一生的伴侣。在此,我不愿一如常态的直接对它进行夸赞,我只想细细道来它隐隐带来的影响。

  电视剧男主角钟跃民是一位孤傲、理性以及有着诗人气质的人。年轻时的他敢爱敢追求,无论是选择从事任何职业还是喜欢上什么样的人,爱就果断争取,有想法就努力去实现,同时也懂得为自己的选择留余地;后半生的他遭遇很多坎坷,漂泊半生,但似乎并没有任何哀伤,仍像一只没有脚的鸟儿,继续过着没有束缚的生活。他的人生总是肆意、洒脱,他就像是人间的过客来体验生活的,永远爱自己,为自己而活着。这样的人在我看来堪称完美,更何况是在文革以及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人。如今我们每个人都身负有形或无形的枷锁,并不能真正的体验生活,不能完全仅为自己而活着,属实让生活变得不易。如果我的生活中能出现像钟跃民这样的人,我一定会非常喜欢他,他会是像光一样的存在。

  剧中有一幕,钟跃民的好朋友去世后他看着朋友的床出现了幻觉,这位朋友问他,你相信人死后有魂吗,他回答,我相信。那时家里发生了一件令我非常痛心的事情,我的堂弟(我爷爷唯一的男孙)不幸落水溺亡,弟弟比我小三岁,我们一起长大。看到这一幕我非常感动,我也愿意相信人死后是有魂的,他们仍然活在我们的心中。哪怕大学后两年,我的室友因车祸,我的奶奶因癌症,都相继去世离开我后,我仍然觉得他们一直在身边,在梦里看见他们一直如往日的脸庞,只要我们没有忘记他们,他们就会仍然像活着一般。从另一方面我越发羡慕钟跃民的对人生的恣意、自由,就越觉得亲人朋友的逝去是一种提早的解脱,同时也让我觉得一生或许太短,不够完全为自己而活,总要承受一些艰难和痛苦,但在这夹缝中,我们还是要努力愉悦自己。

  在钟跃民遇到的女人中,从出场顺序来说,晓白是第一位,她家境好,性格高傲,墨守成规,不愿打破既有的状态,虽然钟跃民追求到她,但两人最终还是不合适分开了;秦岭是第二位,人如其名,毓秀钟灵,她像精灵一般吸引了钟跃民,她洒脱、享受当前、不会让自己受委屈,钟跃民想要得到她却总是若即若离,他俩在爱情方面高度契合:我就是我,从不会依附对方;第三位是高玥,在钟跃民的后半生中一直陪在他身边,高玥得到了钟跃民这个人,但他的灵魂却永远在路上。

  电视剧里塑造的几位女主角,我非常喜欢秦岭,在剧里这位演员的形象小巧妩媚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她这个人坚韧、有自己的价值观、理智,对爱情、对待人生充满个性,有种特别的魅力吸引着我。从她与钟跃民的相识到相爱,到后来遇见已婚的楚良,即便楚良对她说愿意为她离婚,她仍然保持理性、独立,并不臣服于楚良。她对于人生、爱情如钟跃民一般,自主追求,爱就主动,十分洒脱。在我看来她实现了爱情自由。不喜欢要勇于放手,喜欢要敢于追求,哪怕失败了。

  秦岭带给我的直接影响,我想大概是当时的我还是个非常内向、在中意的人面前怯于表露内心真意的女生,她让我在爱情中有了主动放弃,以及去主动去追求喜欢的人的勇气,并让我在爱情中坚持保持自我,不依附伴侣,形成健康的爱情观。秦岭这个人物,我非常欣赏她,我的言辞总不能表达出她给我的那种美好的感受。女性在爱情中总会迷失自我,也容易在生活琐碎中埋没自我。如何才能保持自我、保持理智,为自己而活,这便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习主席曾讲:“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血色浪漫》是少有能让我心动的电视剧之一,剧中秦岭唱的信天游至今让人难忘。很多人把这剧重温一遍又一遍,我想不外乎是大家在剧里面的人物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或者希望自己能成为那样潇洒的人,成为一只没有脚的鸟儿,可以随风自由的飞。


  《小小少年》,闪闪星空 作者/丁明玮

  在那夺村卖肉铺中自学芭蕾的小云儿,一心扑在机器人设计制作上的高中生,天天抓虫子回家的小学生,还有骑摩托飞驰于沙丘泥地的女车手,从乒乓国手转战电子游戏的电竞少年,以及痴迷于编曲和乐器的小男孩……

  由哔哩哔哩出品、获第27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系列纪录片的《小小少年》,用纪实镜头长时段跟拍记录下一组逐梦成长中的少年群像。这群少年,并非通常意义上的“神童”。主创团队无意于打造一部“天才少年”,而是希冀在这些犹如邻家孩童般的小小身躯中挖掘出进击的魂,这从纪录片的英文名Little Giants即可见一斑。

  针对这一点,导演孙超曾在第六集的手记中写道,中国学乐器的孩子不计其数,烁然的琴技也算不上出众,但他是摄制组公认最特别的一个孩子。既然不是天才,那么他们“特别”在哪儿呢?

  9岁的烁然,喜欢Beyond,享受组乐队的乐趣,认为音乐和生命一样重要。他忘我沉浸于自己的音乐天地,一首首即兴创作毕显才华。这份认真与专注、热情与张扬,令人不由自主地被感染、被点燃。

  第二集中,一群同样热衷研发机器人的小伙伴组成社团,在国际赛场披荆斩棘。在少年清澈的眼中,我们分明看到了一道道耀眼的科技之光。

  第三集中,“与虫子为友”的殷然,仿若黑夜中山间的精灵,与萤火虫一起烛照出缤纷的昆虫世界。不管这份知识对于升学来说有用或无用,他在观察虫子的那一刻一定是快乐的。自然有它运行的规则,物体没有好坏之分,他悟出的“自然之道”,大美无言。

  这些少年都很“特别”,他们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有着不同的兴趣追求,但无一例外,都在人生的早期就明确了自己喜爱的事物,并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六集纪录片力求向我们展示的图景是,孩子的童年一定不是只有题海和补习班,一旦找到兴趣,听从内心召唤,他们的成长便是自我驱动、自我超越式的成长。而这份坚持,会带来无穷能量。

  更美妙的是,他们的梦想,有家人支持!教育问题是埋伏在系列片中的一条暗线,究竟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好的教育?成长中的孩子最需要的外在支持是什么?在兴趣与学业发生冲突时,又该如何抉择?

  从乒乓球场转战电竞赛场的曾国豪,面对未知,一往无前,奏响了一曲新世代少年自信与勇气的赞歌;而他的父亲也经历了从不解到和解再到赞成的心路历程。烁然的父母在得到音乐学院权威教授对孩子的指正后,依然包容孩子继续在自己喜爱的音乐天空翱翔。殷然的妈妈乐此不疲地陪着孩子研究虫子,但也制定好规矩,要孩子把握时间观念,先完成每日作业。

  家长们做的事情,是爱,是陪伴。他们尊重孩子的兴趣,留下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在自己心爱的领域撒下种子,慢慢成长,并适时地给予帮助和纠偏,剩下要做的,惟有静待花开。有这些家长做后盾,孩子是幸福的、幸运的。

  但看着这群少年努力奔跑、追逐梦想的样子,我们又不禁有新的担忧。都说“慧极必伤”,对于少年来说,人生路还长,有无数的艰难险阻横亘路上,如果年少时的梦想中途夭折,如果有一天,这份热爱有了不能承受之重,会怎样?

  纪录片的镜头没有回避追梦途中遇到的种种坎坷。可能是他人鄙夷的目光,如玩虫子的殷然会遭受周边同学的冷嘲热讽;可能是身体的伤痛折磨,14岁女孩怡娜,流血流汗又流泪,只为在越野摩托车赛道上与男选手一争高下,甚至在队友出事后,她依然执着地为这项运动燃烧生命;也可能是前途不定,谁都不知道云南大山深处的女孩儿,在经历舞蹈的学习后,出路在何方?但可以肯定的是,她们起舞的姿态,那份高贵与尊严,有着不可言喻的美。

  任何尝试,都需勇气,都可能失败。人生有很多种可能,年少时选择的路也许不是唯一。他们会跌倒,会受挫,与此同时,也会逐渐明白,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有好的结果,也不是所有梦想最后都会开花。这对每个人来说,无疑都是一堂深刻的生命教育课。

  重要的是,当命运和孩子掰手腕的时刻来临,他们有没有重新崛起的勇气,是不是仍然觉得世间值得。这群少年,都在自己最好的年华,美丽了一回,勇敢了一回,用纯粹的热爱和坚持诠释了《约翰?克里斯朵夫》中的一句话:一个人成长的目的不是为了成功,而是为了信仰。因为这份信仰,在广袤而深邃的银河中,小小少年闪烁着光芒,指引未来,指向远方。


  志高情深山海相会 作者/和婷毓

  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对于故土的眷恋,一直是中式文化所独有的情愫。电视剧《山海情》以土地为承载,让朴实、真诚的西海固人民跨越时空的限制展现在荧屏上,向广大观众展现出“真善美”的力量,迸发出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向观众传递真实世界是艺术作品输出的重要因素,真实的空间有助于营造作品整体氛围。《山海情》高度还原了西海固的真实空间,让观众感受西海固恶劣的自然条件。呼啸迅猛的龙卷风不时的吹在干旱龟裂的土地,卷起漫天的黄沙,“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跃然于荧屏之上,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也让观众在观看之余,不禁思考当地村民执着坚守在这片土地的原因。对于当地村民来说,拥有土地不仅象征着个人财富,更重要的是,土地凝固着几代人的心血,是家族文化的传承。离开家乡,不仅仅是到新地点开荒、筛石、建房等一系列的辛劳,更需要克服对离开祖辈生活过地方的传统观念。

  因此,将“土地”作为整部作品的核心要素,不仅助推着电视剧线索的展开,还丰富作品的内容情节。首先,土地给予人物新的生活空间,金沙滩飞沙走石,基础设施条件极其不完善,村民在生活中,不断面临着新挑战。出现困难——解决困难——出现困难的循环结构,使观众切实感受到移民的不易;其次,土地赋予人物新的身份——移民,它不仅需要村民不辞辛劳的付出体力劳动,如开荒土地、建造新房、耕地种田等,还需要村民改变观念,适应新环境,未知与焦虑充斥在村民心头,是体力与心理的双重磨炼,在“回家”“移民”的矛盾交织中,形成极大的戏剧张力;最后,土地承载的是村民对顽强的意志及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村民的不懈努力下,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实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创举,皆源于对生活的憧憬,这份情愫,增强《山海情》感染力,使观众感受到作品向善向美的艺术理念。

  “土地”孕育出的生命也尤为关键。在《山海情》中,角色因土地的滋养而生动鲜明。脸颊被风沙吹出的红晕,沾满尘土的服装,地道淳朴的方言等,都再现出西海固人民朴实善良的形象。除对人物形象外在的还原,《山海情》重点刻画人物的信念感。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既是对改变物质生活的高度渴求,也是对自身命运的不甘。当村民完成对土地的改变时,观众会自发同角色喜悦、激动和兴奋,达到同艺术作品共呼吸的愉悦感。

  在《山海情》中,“真、善、美”不是按部分进行,而是交织、缠绕、覆盖于每一个剧情、片段、乃至镜头之中。对于观众来说,重要的不仅仅是涌泉村人民改善生活,而是同他们不屈命运、改变命运,反抗命运的共同经历,在23集的剧情里,“苦甲天下”的西海固变成新“塞上江南”,《山海情》也传递出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艺术力量!


  《觉醒年代》最动人的是“真实” 作者/黄瑞涵

  终于有空,几乎是一口气看完《觉醒年代》。期间整个人的状态是由好奇再到沉迷,最后是哭着看完的。有网友说:“这部剧哪哪儿都挺好,唯一的缺点是废纸巾。”

  关于《觉醒年代》,已有诸多评论讲解它的优秀。无论是精心复原的场景与道具、藏着满满细节的镜头语言,还是还原历史的人物形象、各位演员老师精湛的演技,都证明了这是一部上乘佳作。这些方面便不再赘述,在此,我想从年轻人的视角出发,谈谈《觉醒年代》为何如此催泪。私以为,这部作品最打动人情感的地方一在于“真实”,二在于“假如”。

  (一)真实而鲜活的人物

  “真实”即通过一些小的情节或动作设计,丰满了人物形象,让我们感受到剧中主要人物是真实存在过的。尤其是对于年轻观众来说,五四运动的先辈们从历史中活了过来,不再是课本上一动不动的黑白照片,而是有着真性情的可爱的老师,或是和自己一样爱吃、会睡过头的同龄人。

  近期在年轻人聚集的短视频平台B站上,《觉醒年代》的剪辑视频层出不穷。这些视频往往是把剧中人物可爱可敬的一些场面剪辑在一起。例如仲甫先生的“我要当面亲吻他”,鲁迅先生叉着腰拄着木牌“不干了”,陈乔年的“哥,我饿”“同志,你饿吗?”,还有守常先生与赵纫兰女士的爱情等等。正因为有这些丰满形象的细节加成,当剧中人物抒发志向、付出救国行动,甚至是不得不与家庭、亲友离别或决裂,观众才会感同身受。

  剧中对那个年代人民的困苦多有着墨,如时不时出现的街头场景、工人们辛劳工作的情景等。当守常先生送仲甫先生秘密出京,路上两人相约建党,经过河边难民聚集之处,他们看着人民苦难的样子,自己也痛苦不堪。我们很容易和仲甫先生一样发出疑问:政府为什么不管?生活在当今年代的青年人大概无法很好地想象政府居然不接济穷苦者,而两位先生真实地活在那个年代,真实地为人民哭喊过、呼吁过。此时此刻,观众与他们一样痛心,一样流泪,并深刻理解他们的事业。

  (二)不曾存在的历史细节

  “如果”即那些不曾存在的故事细节,虽然是编剧和观众的想象,但却因为“我们希望那是真的”而动人;那些既定的历史,也因为我们忍不住希望“假如他们活着”而动人。

  相信许多人在看这部剧的时候,会时不时停下来去查相关人物的资料,于是这样知道了陈独秀两个儿子陈延年、陈乔年的故事。父子三人历史上的关系实际上并没有剧中描写的那样温馨,但在编剧老师温柔的美化下,他们更多地是表面关系僵硬、实则内心互相关爱。剧中,陈独秀为两个孩子赴法勤工俭学送行,延年、乔年主动拥抱。倘若观众有心了解真实的历史,便会知道这个拥抱实际上是不曾真正存在过的,因为陈独秀并没有送行。尽管相处时日甚少,他们三人却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共产主义道路,延年、乔年为此早早牺牲。1937年陈独秀拒绝蒋介石高薪求才时表示:“蒋介石杀了我许多同志,还杀了我两个儿子,关了我5年牢,我与他不共戴天,现在大敌当前,国共合作,既然国家需要他合作抗日,我不反对他就是了。”知道这段历史后再去看剧中这一幕,我们多希望他们的拥抱是真的。尤其是当延年、乔年走向赴法的码头,也走向浴血的未来,提醒了观众真实的缺憾,令人忍不住落泪。

  此外,柳眉这一角色是虚构的,但我们愿意相信曾经存在过类似的人物。延年长相英俊、为人甚好,只是他的理想唯有救国,不愿拖累家庭而没有成家。剧中,柳眉陪着延年一起学习、一起参与学生运动、一起成立互助社。从剧作的角度出发,历史上确实有多位姑娘倾心于他,还有一位神秘女子试图三次营救陈延年,因此柳眉的角色更像是一个缩影,丰富了陈延年的形象。而从观众的角度出发,我们也希望她真的存在过,希望有这样一位姑娘曾为延年短暂的人生增加一些甜蜜和快乐。剧中二人分手的场景,也十分令人慨叹。

  剧中时不时以字幕道出人物的历史结局,观众常常会发现他们中许多都未能活到建国后。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延年、乔年、赵世炎在法建立早期党组织,可是他们都没能亲眼看到这个党成立的新中国。因为知道这些人、这些事都是真实存在过的,我们看起剧来也不可避免地真情实感——他们早已不在,可他们为之奋斗的事业却生生不息,我们多希望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告诉他们未来的样子。

  在同人创作平台Lofter上,确有几位作者写起了《觉醒年代》的同人文,在想象中带先生们重新活一遭,带他们回家看看今天的中国。程枫词所写的《奢愿》假想李大钊、陈延年来到了上海龙华烈士陵园,看到群众自发为烈士献上的花,陈延年惊奇地说:“先生,他们爱我。”李大钊回答说:“因为你爱他们。”这一想象的情节甚至得到了《觉醒年代》导演的赞赏,正表明了人民对这些先辈的喜爱与怀念:假如他们知道今天该多好!

  结语

  《觉醒年代》大放异彩,在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年轻人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因为真实,它能够真正地打动人。感谢这部剧的制作团队,让年轻人更好地了解先烈,理解党的伟业。


  你我都是追光者 作者/陈安琪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如果说从小到大影响我最深的电视剧是什么?我想那一定是《恰同学少年》了。

  在那个没有美颜,没有滤镜的时代,我看到了每一位演员最真实的表演。他们精湛的演技,仿佛让我置身于那个时代。每个人的身上都好像散发着光芒,那样青春洋溢那样自信从容。

  《恰同学少年》讲述了以毛泽东、杨开慧、蔡和森、向警予、陶毅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的故事。

  下面我给大家讲讲我为什么爱这部剧。因为剧中的每一个人物都饱满深刻每一句台词都值得人深思。

  第一幕是青年的润之他自信明媚,站在教学楼前自信的朗诵《少年中国说》,念着念着同学们一个个的加入进来声音越来越大,就好像他后来所写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样,同学们个个慷慨激昂念着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每当看到这时心中仿佛有一团火在燃烧,在那个时代有这么一群人虽衣衫褴褛虽物质匮乏,却精神饱满,亦如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他们的身上。

  第二幕印象最深的是针对学生们对做教师的职责与地位怎样确立的问题进行探讨。剧里的刘俊清认为教师应该追求更高的地位和权力,而蔡和森同学却并不这么认为,他说,我认为教师应该是世界上最崇高的职业之一,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有理想和信念,懂得崇高与纯洁的意义,假如人的眼中只有利益与私欲那与只会满足欲望的动物又有何分别呢?林文忠公有言,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我若相信崇高,崇高,自与我同在。而区区人言冷暖物欲,与之相比,又渺小的,何值一提呢?如果每个人都去追求物欲与权利,那还怎么教出愿意为社会为大众奉献的学生呢?讲完,课堂上想起雷鸣班的掌声。这也让小小的我知道了,人活一世不止为私欲,更有那崇高的理想和与之奋斗一生的事业。而蔡和森也是这么做的,他作为共产党早期的创始人之一,蔡和森一生虽然没有提枪纵马,奋勇杀敌,但是他为中国革命贡献了自己的青春、自己的思想甚至自己的生命。

  剧中孔教授还说到,总有人抱怨,列强对我们的欺凌老天为什么不收了他们,但是抱怨和恨救不了中国,我们坐在这里痛斥列强,痛斥一切让中国落后挨打受欺负的人和事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应该为国家的落后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应该为这个民族的强大和兴盛,担负起什么样的义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匹夫不是指除你之外的任何人。而是首先应该包括你自己。这些话即使是百年之后的今天,我认为也依然适用。如果你觉得祖国不好,你就去建设它。

  有人问,现在的中国青年们还有斗志和血性吗?我想早已有人用它的青春乃至生命做出了回答。在抗疫之时挺身而出的90后们,他们舍生忘死前赴后继,一句不计报酬无论生死,让人们看到了90后的担当与勇气。更有我们在边疆保家卫国的战士陈祥榕。牺牲时只有19岁,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让多少人为之感动。我为有这样的同胞而自豪。1921–2021回顾百年建党史,五四爱国之烈火从未熄灭,外争主权内惩国贼之口号犹在耳边。难寻少年时,总有少年来,想我山河华夏万载不绝。正是因为有他们这些英勇无畏的勇士。

  致敬每一段奋不顾身的青春,重逢每一代逐日移山的少年。我认为青年人就应该扛起时代的旗帜。这样才不辜负每一位先辈的流血和牺牲,换来的我们如今安定幸福的生活。

  剧中还有太多太多的故事,还有太多太多的角色,希望大家都能看到这样优秀的电视剧,了解剧中每一个人物,他所处的时代,他的思想,他人生的精彩篇章。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希望大家都能抽时间去看一下。

  非常感谢《恰同学少年》的编剧,导演,演员和每一位工作人员让我们看到了一部如此优秀的电视剧,现在虽然也有很多的电视剧在书写他们的传奇,但恰同学少年仍然是我心中的第一位,不只是在我幼年时给我传达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让我知道为什么我与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因为祖国就是我我就代表了我的祖国,我爱她敬她,我不允许任何人污蔑她抹黑她。

  一个国家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是什么?那就是文化自信,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自信起来,因为我们中华的文化是那样的,博大精深,是那样的持久深远。远到其他的国家都来效仿,甚至来抢夺我们的文化。所以希望我们能有越来越多这样优秀的电视剧,影响我们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们。让他们认识到他们正处于一个多么优秀的国家,优秀到会让人嫉妒甚至打压,但是不用怕,因为我们有你们,有那样耀眼的你们,你们是国家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

  小时候我们看见光想追逐光靠近光,后来我们成为了光,更向别人发散光。我想剧中每一个人物的理想与信念早已成为了我的光,我看到了他们身上的真善美,希望大家都能成为光并且散发光,给每一个人传达这世间的真善美。

  愿中国青年们都能以实干笃定前行,以奋斗开启未来。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加油中国青年们!去追寻你们的光吧!


  【优秀微评】  “妙语连珠”奖

  山海有情

  山海有情人奋进,齐心协力奔小康。《山海情》是一部非常不一样的主旋律献礼剧,其不同于传统的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的电视剧,而是非常真实的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脱贫攻坚的完整画卷。以点带面,不同的人物塑造的极为饱满,故事与画面也十分能打动人心,一部真正能留得住的好剧。感恩!荣幸!

  作者/李磊


  艰难不会永远存在

  《我们这一天》的确是生活的一剂温柔良药。第五季开头紧跟时事,衔接新冠疫情和枪杀黑人的事件。Big three迎来了四十岁生日;Rebecca的病情愈发严重,但和Randall的冲突并为结束。就像疫情下这个生病的世界,皮尔森一家似乎都乱了套。但他们定会找到生活的平衡,找回彼此。

  作者/易鲁培


  最美的约定

  《摆脱贫困》,绝对不单单是一部简简单单的政论纪录片,而是对中国共产党带领贫困地区人民,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脱贫致富路的真实写照。正如片中所说的:“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全面小康,举杯同庆,就是我们最美的约定”!

  作者/程聪


  87版《红楼梦》的“真善美”

  从演员到编剧导演,从美工服装摄影到音乐,中国电视史上87版《红楼梦》就是一座不可逾越的巅峰!它“真”在演员花了三年时间用心打磨演技,几乎人人都做到跟书中的人物形神兼备;“善”在全剧组各个工种的成员为了完美呈现这部巨著的效果,在幕后做出的各种奉献;“美”在精致的服化道和经典的音乐。

  作者/唐琬淇


  《觉醒年代》:革命者的真善美

  《觉醒年代》不仅展现出在活跃在那个启蒙时代中的一批先进的共产主义者们的革命之真、人性之善和理想之美,更让当代青年回首过往,共同忆起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史,重新认识那些革命理想高于天,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驱。在革命者人性之光的照耀下,唤醒更多年轻人身上的血性与骨气。

  作者/王玉迪


  延乔的尽头是繁华

  陈乔年的那句“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真是有一种极特殊的魔力,远比很多名言来的更震撼人心。恨不相逢于少年,这一场年少的春秋大梦,终于醉倒在满是北风的酒里。我想,有生之年要去一趟延乔路,最好在一场北风里感受尽头繁华的魅力。

  作者/韩磊


  永远的英雄

  《觉醒年代》里陈延年和陈乔年戴着脚镣迈向刑场回眸笑的那一幕直击心脏,瞬间泪奔。风华正茂的他们是那么可爱,可为了祖国的安危,他们选择做最勇敢的人,用生命换来了如今的幸福安康。你们看这太平盛世已然成为了你们所期望的样子,即使你们成为了历史书上的寥寥几笔,但你们是永远的英雄!

  作者/字楠


  《恰同学少年》有感

  恰同学少年中有一幕是孔教授对学生们的演讲,他说人不可以不知耻,耻有个人之耻国家之耻,德守不坚,学时愚昧为个人之耻,纲纪扫地,主权外移,将土日蹙,奴颜卑膝,乃国家耻。我四万万同胞,如果人人为人所耻,则国家必为人所耻。整个演讲慷慨激昂,让我知道个人与国家是连在一起的。应该荣辱与共。

  作者/陈安琪


  爱《悬崖之上》

  悬崖之上是波诡云谲,枪林弹雨,惊险、苦悲、酸楚不一而足,这是一次“双向的奔赴”信仰与执着的奔赴,克制与孤勇的奔赴,黎明与黑暗的奔赴,国爱与家爱的奔赴,盛世华章难书,血泪孤勇难忘。奔赴之路遥,唯信仰永存———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致所有共赴瀚海的革命先烈。

  作者/ Alison 默


  覆巢之下无完卵——评《伊拉克碎片》

  一场战争,把伊拉克人民的生活水平打倒退50年。亲戚在当年两伊战争前去过伊拉克工作,多么富饶美丽的国家啊!远离战争,守护和平!

  作者/冯鸣


  从即日起至2021年8月2日,主办方如对以上评选结果进行公示。如果对以上名单有异议,请在8月2日17:00前与我们联系。

  联系人:张老师

  电话:13817781071

文化节简介 组织机构 联系我们
上海市民文化节官方网站由上海市群艺馆和东方网共同承建。
东方网提供网络支持,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