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聚焦 > 上海市民文化节金秋喜结硕果
上海市民文化节金秋喜结硕果
2014年12月2日 10:25  来源:中国文化报 选稿:宋振喜

  11月,贯穿全年、“永不落幕”的2014上海市民文化节多项市级赛事纷纷进入决赛展演阶段——

  普陀区图书馆内,“IN上海”市民写作大赛的百位市民作家一一亮相红毯,国家一级演员蔡金萍、著名配音演员狄菲菲等名家,应邀来到现场深情朗读遴选出的市民佳作;

  长宁区中山公园的露天音乐台上,沪语大赛的达人们同台演绎乡音,妙语连珠引得台下一片叫好;

  松江区新桥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内,一个个身边人、一件件身边事,通过朗诵与演讲大赛中的优胜选手之口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社会各界齐参与,千万市民共享受”的市民文化节市级赛事,经历过街镇、区县到市级的层层评比,由拉开帷幕的初春到硕果累累的金秋,奏响了一曲申城“听说读写”的交响乐。

  “今年市民文化节的赛事,变去年的‘唱念做打’为‘听说读写’,更加注重文化的内涵和积淀,有助于提升市民的文化素养。”上海市文广局局长胡劲军介绍,与去年首届市民文化节“十大赛事”偏重舞台上的热闹不同,今年的市民文化节围绕“听、说、读、写”四大系列,举办包括市民演奏大赛、市民演说大赛(设演讲朗诵、沪语、相声3个项目)、市民阅读大会(设经典诵读、传统知识、阅读家庭3个项目)、市民写作大赛,更加注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培养和提升市民的文化涵养,引导市民在生活中多阅读、品经典、知传统、说梦想、写美文。

  “这是全上海市民都能参加的写作大赛,不设门槛,给像我这样热爱写作的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机会。”凭借《上海弄堂故事》一文获得“百名市民作家”称号的孔繁铉高兴地说。退休工程师谢坤兴追忆上世纪70年代在沪研制“运十”飞机的经历、藏族女孩扎西尼珍讲述只身在沪求学中感受到的城市温暖、市民朱琴道出历史特殊时期远赴台湾的爷爷对故土上海的浓浓思念……“市民笔下的上海,有百年迤逦的建筑,有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绚丽,有经历过平湖烟雨岁月河山的男女,他们隐秘繁复的内心、细腻精致的态度、低调奢华的梦想、勤勉朴实的奋斗,皆跃然纸上。”上海作协诗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杨秀丽给出了这样的点评。

  具有广泛群众读书活动基础、打造全市文学讲座品牌的普陀区,今年“举手”承办的本届市民写作大赛,以“IN上海——倾听你的上海故事”写作大赛为主题板块,吸引了逾3万市民投稿参赛,入选作品共计3857份,邀请相关学者、作家、资深编辑进行初审、复审、终审3轮评审。与之并行的“书本里的童梦——我与小伙伴的奇幻之旅”“@姆妈的模样”微写作、“写给20年后的自己”大赛板块,形成了“四手联弹”的写作大赛格局。上海市文广局副局长王小明认为:“这些比赛类别丰富、体量浩大,引进了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其间催生的‘举手机制’,得以让全市各个区县能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从而承办了这么多、这么高质量的市级文化活动。”

  拥有多届区级沪语大赛和区级朗诵大赛丰富办赛经验的长宁区与松江区,分别承办了市民文化节沪语大赛和市民文化节朗诵与演讲大赛。主题开放、不设门槛的赛事吸引了上至满鬓飞雪的长者、下至蹒跚学步的小孩一齐参与,参赛作品也呈现出原创性强、贴近生活的鲜明特点。

  在松江区的朗诵与演讲大赛中,警察郭晨演讲作品《三代热血铸警魂》讲述自己一家三代人的从警经历和心声;同济医院朗诵艺术团朗诵作品《生》讴歌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社区志愿者许凤英的演讲《大写的“孝”字》讲述社区居民的真情和温暖……在长宁区沪语大赛的舞台上,87岁高龄的徐国华老伯演绎起上海说唱串烧《金铃塔》,妙语连珠、一气呵成;“80后”地铁司机李斌以海派脱口秀《地铁站逃票》评议自己工作中的各种见闻,褒贬自现;两位东北姑娘李佳沁和刘佳,作为新上海人上台比赛谁的上海话更地道……沪语加深了新老上海人对于这座城市的感情,人们对沪语大赛的热情更体现了这座城市的魅力和市民对海派文化的传承。上海市民文化节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办公室主任萧烨璎说:“参赛作品均由市民自己创作。他们在自己热爱的这座城市中、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生活、奋斗的故事和真挚的情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在。”

  为了让市民更好地共享上海城市文化发展的成果,真切领悟艺术的真善美,市民文化节的“地气”接上了上海诸多“高大上”的文化盛事:2014上海市民文化节推出3个“真善美”征文活动,联手今年第1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第11届上海书展和第16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分别推出了“电影中的真善美”市民影评征文活动、“阅读中的真善美”我与上海书展征文、“艺术中的真善美”市民征文大赛。

  在举手参与、印发活动全表、网上发布等创新机制撬动下,社会主体参与办节的热情被激活。上海市民文化节已连续两年吸引数百家社会主体积极申办、承办。引进多元社会主体参与、力求项目专业化运作,保证了市民文化节内容的丰富性和品质化。10月19日,在上海召开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主体建设”学术研讨会上,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社科创新基地首席专家蒯大申表示,如何动员各类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仅是目前中国公共文化研究领域探讨的主要方向,也是实践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市民文化节从“热热闹闹、红红火火”,到注重“诗词歌赋、笔墨书香”,本届市民文化节提升了站位和层次,更体现文魂、文气、文味,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市民文化节组织和策划理念上的创新。“随着人们思想独立性、思维开放性、个性多元性、需求选择性的增强,市民文化节也有理念须不断更新、内涵须更加丰富、样式须大力创造、行为须加强引领等新情况新问题要应对。”胡劲军说,“各类文化活动不仅要让市民在参与中尽情享受,同时还要让市民在享受中涵养内心,成为有文化的市民。”

  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各方参与、群众受益,上海市民文化节是每一位市民的节日。市民文化的特性是创新,市民文化是与时俱进的文化。两年前,上海以全新理念、思路及方式创办首届市民文化节,营造市民文化氛围;本年度的市民文化节,更让我们看到了它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深耕厚植和持续成长。

文化节简介 组织机构 联系我们
上海市民文化节官方网站由上海市群艺馆和东方网共同承建。
东方网提供网络支持,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